编者按:金秋九月,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一批“小鲜肉”来到了大学校园。然而,在进入大学不久,许多新生就陷入了迷茫期:大学该怎么度过?大学有哪些值得做的事?对四年的大学生活要如何规划……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新生的面前。
为了给还在迷茫的“小鲜肉”答疑解惑,本报记者特地向几位资深师长请教。
大学,重在学习没有写进课本的东西
王绪绪 化学学院院长
大学,要学什么?
有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所剩下的东西。而那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认识自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等等。大学,重在学习没有写进课本的东西。
大学实际上是青年走向社会前的一个学习阶段。课程考分差的大学生肯定不是好学生,但门门课考高分的大学生也未必就是好学生。学好每门课,扎实地掌握已有知识是前提。不过走上社会后,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就失去原有的价值。学生可能会忘掉大学书本里的绝大多数具体知识,但不会忘掉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
直白一点说,大学学习后实际上教给学生一种自学再提高的能力,即针对实际问题会查书,进而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即使学生忘记具体知识,翻翻书就能找。但若没有学会思维方法,考试成绩再高都不会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在于学会质疑,质疑已有的原理和已有的描述。有质疑就会迫使你思考,无论这个质疑经过你的思考验证证明你正确与否,你都会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质疑错了,学生会将其牢牢记住;但若质疑正确了,那就是创新。
也许中学时,老师会把那些将课本里的知识烂熟于心的认为是“好学生”。但在大学,只有会独立思考、能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才是“好学生”。
此外,大学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学习仅是载体。大学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后继人才的地方,培养的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生未来能成功地立足社会,有两件事最为关键:一个是懂得如何做人,二是懂得如何做事。前者取决于有正确的价值观,后者取决于努力的学习。每年有七百万毕业生走上社会,他们的品行会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家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抱怨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建议大家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乘坐公共汽车给年长的让个座、关心公益事情、关心国家学校集体等等,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去改变社会。
搞清楚“大学三问”,明确努力方向
陈伟民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有人说,完整的大学,至少应该挂过一次科,谈过一场恋爱,拿过一次奖学金。在我看来,并不全是对的。我只是告诉新生同学们,大学要想不留遗憾,应该至少争取拿一次奖学金。作为一名学生,成绩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学四年后走上社会,用人单位也会根据成绩来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
同学们应尽早了解自己专业,找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非常重要。专业决定着一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领域。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好专业基础,也是在为今后要走的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建议新生多泡图书馆。大学四年,应该至少要去图书馆200次,保持至少平均每周去一次,哪怕去那里自习。去图书馆体验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受周围同学静心学习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人也会被带动,并静下心来一起学习。
另外,同学们也要珍惜第二课堂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实习实践活动,参与SRTP、国创、省创等各类课外科研训练及“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大学生还要培养社会工作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大学社团、组织机构众多,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其中并积极锻炼自己,对素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之前,大部分同学都只一心一意读书,学习能力毫无疑问很强,但是社会工作能力就亟待提高了。毕业以后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如果在大学里不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将来在职场上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职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老政工,我迎过许多新生,也送过很多毕业生,积累了一些思政工作经验。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我都会向新生提出“大学三问”——即“为什么要到大学来”、“来大学要怎么做”、“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我认为,每一名大一新生,都要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并多次反复问自己。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认真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和动力,也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多识字练书法,多锻炼少恋爱
施晓宇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一定要提高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定要提高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勇敢意志力。
一定要让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知道在大学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万不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
这是施晓宇教授在接受腾讯大闽网教育频道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大闽网即将发表)。他在实名博客也贴出了《寄语大学新生》,学生们发表了评论。一学生评价施教授:“很有责任心。”该同学说道:“施教授所言都是经过平常的多看多想,均出于肺腑。”
央视持续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很适合大学生参与学习,因为当今大学生多数认字少,书法更拿不出手——上不得台面。我认为这都是电脑的普及使用造成的。即使是老师,也经常被电脑害得板书的时候提笔忘字。
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有空应该拿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来读、写。有兴趣的一定脍炙人口,更上层楼;没有兴趣的也能渐入佳境,学有所成——至少增加认字。除此之外,同学们平时课余还应多练习书法:
一张旧报纸,一支毛笔即可——不要一天到晚玩手机、玩iPad、玩电脑。
一个人写字好,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好”,而且这在毕业找工作时也会比别人给考官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认字多、写字好,这是高人一等的文化优势,同时也是知识面广、学问深的起点。因此多识字练笔是很有必要的。
大学谈恋爱实际吗,可以走得长久吗?虽说如今大学校园内恋爱自由,但大学生谈恋爱绝大多数纯属“泡沫经济”:大学恋爱,最后走向结婚红地毯的几乎没有——有也是多以离婚告终。
因此,大学生们应把恋爱时间节省下来,用来锻炼身体。既然76%的中国大学生都近视、戴眼镜是摆脱不掉的噩梦,那就强健自己的体魄好了。
心中要有一根弦,不能只喝“心灵鸡汤”
卢彬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
高中时,家长老师总在说“到了大学就解放了”,但“解放”、“自由”都是表面的,大学是一个新起点,因此新生要重新开始,也要从重新审视自己、重新了解自己开始。
进入大学,新生们要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需要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大学规划。
不曾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在哪里,这样就很容易陷入盲目模仿学长学姐“成功模式”的套路中。而一味模仿他人,就像是在喝别人已经熬好的“心灵鸡汤”,但味道再好,烫不烫嘴只有自己知道。
不要去复制别人,不能只喝心灵鸡汤,因为别人毕竟不是你,也没有任何一个套路完全适合你。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了解自己是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之后四年的路才能更坦然更具方向性。基础要打好,就像是走路,如果你现在路都走不清楚,就想着跑,迟早会摔跤。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活出自己,展示自己,这才是成功的。
在教学中,偷懒的我不教,怕被我骂的我不教。越是新生,就越该塑造正确的学习、工作以及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我每次给新生上课时,都会用一些时间给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人的心里都应该有根弦,即使只有一点的时间,都要抓紧时间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修补调整。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思考尤为重要。
我认为,18-22岁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同时也是对思维价值观念进行修补、维护、完善乃至推倒重建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老师,教的是思维方法。而学生要做的,就是用这些思维方法自己去思考,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
另外,还要打开交际圈,多去结交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朋友,甚至还要跟老师交朋友。站得高才看得清楚,大学朋友很重要,你的朋友是怎样的人,往往说明你就是怎样的人。(福大记者团 郑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