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记者团 张晓彬 苏小华 许文露闵逸文) 温书迎考的日子里,西三503成了管理学院2008级林同学的“第二个家”。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除了吃饭,她都呆在这里复习备考。厚厚的《政治经济学》目录上已经画满了符号,她指着这些符号告诉我们:“这些打勾的是老师说要考的范围;打星号的是重点,很有可能是问答题;打叉的内容是不考的。只要好好复习这些范围基本上就能获得好成绩了……”
看着满心欢喜的她,就像看到了无数和她一样的大学生,好像老师划的范围就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那么,要是老师不划范围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又是怎么看待考前划范围这一现象的呢?
方向、重点、好成绩,让我怎么不爱它?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半的同学表示老师在考试之前划了范围,90%的同学更是非常赞同划范围。
人文学院的黄同学告诉我们,老师考前给出考试范围,几乎所有同学都会花上好几天认真看书、背诵相关重点,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通过率,甚至很多同学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好成绩。“心情愉悦”的他们也愿意给老师较高的评价,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数计学院的王同学说,虽然他们专业的理论性不是很强,但是老师也会给出一些范围,例如提醒他们要复习练习册之类的,很多考题就从里面出来。
热心给同学们划范围的张艺腾老师谈到:“考试只是形式,学习是一个过程。给学生划范围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应付考试,更是希望他们能够掌握课本重点,节省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以提升自身实力。
正如化学化工学院的吴静概括的那样:“考前老师划的范围等于重点,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方向,针对性较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保证复习的效果。”不少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上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表示“这些都是拜考前划范围所赐啊!”
有了范围咱还怎么学?
虽然大多数同学赞同考前划范围,但仍有不少同学持反对意见。
福建医科大学的黄同学说:“虽然考前划范围给学生减轻了负担,但也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很多同学平时不努力,就等着考前老师划划范围。一旦老师给出了范围,大家只复习范围,常常忽略不在范围之内的知识点,这不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文学院的郑老师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同学们“在考场上都能将知识点记清楚,但是考后基本上就忘了”。机械学院的林同学抱怨说:“这样的学习完全就是在应试,没有什么意义。”化学化工学院的薛金萍老师表示:“考前划范围,这不仅使学习失去意义,也使得考试失去意义。这对那些平时很用功的同学来说很不公平。仅靠着考前背背书就能获得好成绩,那大家还学什么呢?”“考前划范围弄得大家连自己整理、概括重点的自学能力都没有了,得不偿失啊!”
划与不划为何左右摇摆?
采访中,发生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管理学院的施同学一边开心地看着自己平均4点几的绩点,一边告诉记者:
“我觉得考前划范围真是太好了,方向明确,重点清晰。要不是这样我肯定得不到这样的好成绩。”
“如果有一天,你当了老师,你会在考前给你的学生划范围吗?”
她立刻跳起来,说了句:“怎么可能!”缓了缓口气,继续道:“我觉得不应该给学生划范围。这会导致临时抱佛脚现象不断,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虽然短期内可以得到比较喜人的成绩,但是长远来说是不好的,会导致恶性循环!”在此后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持这种态度的同学还有不少。
人文学院的景献力老师认为,“学生希望老师划范围其实不是学生的错,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就要争第一,除了第一,其他都没有价值。不肯定认真、踏实、努力的价值,不承认人的能力有方方面面的差异。第二,学生们或多或少沾染了社会上期望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希望少努力甚至不努力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除了教育缺憾以外,人文学院蔡老师感慨:“学生自身存在的投机取巧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学生角色转换之后不愿意给自己的“学生”划范围,蓝华生老师认为“这是部分学生自我觉醒的表现。他们不愿意给自己的学生划范围,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老师不划范围的时候也能学好知识。”
不划范围我们怎么办?
虽然对于考前划范围这个问题我们很难说清到底好不好,但是不少老师、同学表示还是希望能有一个改革,摆脱现状。
管理学院的邓同学说:“其实完全可以取消考前划范围这个做法,只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教学,提点什么是重点,并强调自己不会给学生们划范围,这样学生们便不得不好好学习。而且,只要老师上课上得好,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便可以吸收了。”
针对这一建议,法学院的宋同学补充说:“要想真正实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目前很多老师给学生划范围也是无奈之举,被束缚在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里使得老师们不能自由地表达见解,只能照本宣科,这不仅不能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利于教学相长。因此,应该给老师更大的空间。”
人文学院的薛老师表示自己不赞同给学生划范围,曾经尝试在课堂上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也想过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取消考试,让同学们写论文;或者将平时的作业、考勤与期末成绩综合起来衡量学生等。但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还涉及如何看待好成绩以及效率的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认真学习,这样在考前即使老师不划范围对他们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毕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为的是真正学到知识。”
(摘自《福州大学报》631期三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