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编者按:近几年福建省多地散发疫情,福州大学师生团队迅速行动,以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师生团队为主体,承接省疫情防控信息服务平台运维专班,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成为疫情防控背后的“数字英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从一开始的惶恐无助到如今逐渐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人们正以更加从容的态度来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反复无常,但所露出的蛛丝马迹总能被快速发现,而疫情事件也总能很快得以控制和解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经历的或许只是配合防疫工作要求,按时做好核酸检测。殊不知在每次快速防控疫情背后,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大数据这双“无形的手”,在浩瀚人海中连起牵绊。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厦漳泉三地疫情防控任务的涂平、邬群勇老师以及志愿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听“数字化抗疫”背后的故事。

何为“数字化”?

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下称数研院)安身立命的“根”和发展壮大的“魂”。22年前,刚回国不久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教授向福建省政府提出《“数字福建”建设建议书》,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未来、超前谋划,对建议书做出长篇批示,在全国率先做出建设数字省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数字省域建设的先河。从此,数字福建建设成为数字中国思想的起源和实践起点。次年,数研院的前身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数字福建建设的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基地而成立,并依托福州大学组建。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召开,作为数字福建工程的建设者和见证者,适逢盛会,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进一步确立了数字中国思想传播人和传承人的角色和使命。可以说,数字化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刻在研究院的基因里。

作为数研院参与数字福建建设的业务技术骨干,涂平老师陪伴着数研院一路成长,他理解中的“数字化”,不局限于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建设思维,是综合利用各种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源,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包括更高的经济发展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品质和更强的社会治理效能。通俗地解释,就是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各行各业的生产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例如,闽政通APP上提供了“公积金提取”服务,老百姓便可以不再来回奔波于多个办事部门,在手机上“动动手”就能在线提取公积金,非常方便实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福建省围绕流调溯源、物资保障、交通转运、疾病防治等任务,分别成立了多个跨部门协调工作机构,但一直缺少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

在涂平看来,数字化技术在疫情快速精准防控这张答卷上,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尤其是做为一支有着20多年数字福建数字化平台建设经验的队伍而言,他们深知数字化技术在提增业务效能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数据叠加和倍增潜力。出于数字化老兵的使命担当,更是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信心,涂平向省领导建议成立大数据工作专班,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我省疫情防控效率和水平。最终,省领导决定由省数字办牵头,组建了疫情防控数据库建设工作专班,启动了一系列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任务。而数研院因为有着全省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平台建设和运维经验,承担其中最为核心的全省疫情防控数据库建设,负责汇聚、处理全省涉疫数据,并进行统一的数据分发,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各级各部门之间数据取用和交换业务。

正是因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长年的数字化建设经验,由涂平和赵志远牵头组建技术团队,从接到省疫情防控数据库的建设任务,到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运行,仅用时2个月。而这样的工作如果从头开始,仅梳理需求、摸清现状、组建机制、搭建平台就需要半年以上,到平台上线运行往往需要至少1年时间。在数研院工作专班的全力保障下,疫情防控数据库上线后迅速汇聚了30余个部门的近百张专题数据表,时至今日,汇聚数据量已然超过了100亿条,为全省疫情防控提供了常态化支撑。根据省数据专班工作部署,数研院在2021年5月接到福建省重点人群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任务,8月份系统便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这个系统支撑了全省5级10余万基层工作人员,对涉疫风险人员进行高效排查。

抗击疫情背后的数字工作者们

中心坐镇

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涂平和赵志远团队主要负责全省疫情防控数据库和重点人群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任务。

涂平道:“承担这两项任务,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疫情防控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整个疫情防控技术支撑过程中,团队建立了7*24小时值班制度,全力保障健康码赋码和转码数据处理效率、外省入闽风险人群的及时排查。”

今年初春,泉州本土疫情事件突袭而来,每日新增的病例数量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涂平除了担忧之外,也意识到如此规模的本土疫情事件,正是检验和优化一年多来“数字抗疫”建设成果的最佳途径。对此,他充满信心。

从泉州本土疫情暴发到社会面全面清零的近50个日夜里,他始终坚守在数字化抗疫一线,确保系统持续平稳运行,健康码赋码和转码数据申请及时流转,涉疫风险人群数据随收随发、直报直达。

此前,涂平两次在南平市以省级信息化专家的身份参加现场流调工作,主要任务是面向及时处理风险人员排查、大规模核酸检测、健康码赋码转码等应用需求,指导市信息化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每次任务都是非常紧急的,在省内或者相邻省份出现本土疫情初期,我们的思想基本都转入‘备勤’状态了,接到省里通知的一小时内就可以集结完毕,赶赴现场。”涂平说,大家在办公室和家里都备有能够快速出行的背包,里面放着一些换洗衣物,以便在任务来临之时,能够随时响应,快速出发。

四方流调

这几次参加泉州、漳州、厦门疫情防控,数研院派出的邬群勇和黄荣等专家以流调人员的身份前往一线。此外,福州大学还外派了黄丽琴、黄捷等老师进行支援。

据邬群勇介绍,因2021年9月仙游疫情暴发,福建省成立了流调组。来自福建省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流调人员分成10个小组,采用“以省为主导,各个区市、县结合”的方式,发挥集中人力、提升专业化水平等优势助力抗疫。组与省内的市区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调动组合机制,遵循互相帮助、有重点和主负责的原则,以达到高效应对本土疫情的目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队中,邬群勇等人负责漳州和厦门疫情研判和有关信息的复核工作,两地疫情同时严重时需要统筹兼顾,每个成员均按照分工专注负责有关领域;而当“一轻一重”时则平衡重心,灵活调动人力。

“流调组的工作还离不开与‘三公(工)一大’的相互配合。公共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并开展对阳性感染者进行流行病调查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八同”人员研判,即找出与阳性感染者具有“同吃”“同住”“同行”等行为的涉疫风险人员;工信(省级对应为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利用手机位置记录为流行病调查、‘八同’人员识别提供协助;而大数据部门则负责数据的汇聚、整合、补全、下发以及结果反馈。这些都是流调组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邬群勇介绍道。

流调是疫情防控的一个“关键关卡”,流调团队必须专心致志、争分夺秒。以邬群勇等专家为主体的流调组,其主要工作是根据“三公(工)一大”协同机制提供的阳性感染者的有关信息进行处理与核实,目的是寻找和核实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赋码解码具有时间差的事实难以改变,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及时推、实时推,快速复核。”

出差对数字技术团队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邬群勇告诉记者,这一两年来的行程极具不确定性。可能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就穿着拖鞋带着流调团队出差。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先前到泉州市丰泽区的出差,由于流调团队没有配备专门的后勤组,为了不给地方增添麻烦,都是各自负责准备工作。当时正是三、四月份,福建泉州等各地仍受冷空气的侵袭。因本土疫情事发突然,走得急,而且持续时间久,流调队里许多青年没有带足够的换洗衣服,更没有保暖的衣服和鞋子。当时丰泽区政府和当地企业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及时向团队捐赠了保暖外套和运动鞋,这份“VIP的待遇”让邬群勇感触良多,“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群众对这群数字工作者的朴素情感,不仅暖了流调队的身体,更是温暖了他们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的心。

青年助力

疫情封控的前一天,数研院研二、研三的学生党员们在老师的号召下积极响应,成为了第一批志愿者。12人的队伍,主要负责对健康码的赋码、转码,以及和基层管控人员对接、指导、解释技术上的问题这两部分任务。

第一小组的成员唐若男介绍道:“给健康管理人群的赋码、转码操作,赋码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防赋错码而给群众生活带来额外烦恼。”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精确地统计每小时的疫情突变数据,为基层单位和各级指挥部开展综合决策提供支撑。

第二组的志愿者们帮助基层工作人员解决与系统相关的常见问题,帮助需要转码的人员完成复杂流程,通过系统申请完成转码。有时因转码条件苛刻,需要经过判断给予转码人员正确的操作申请提示,一旦判断错误转码的类型,就会造成对方转码失败,耽误时间,影响持码人员的日常生活。

自3月20日校园封闭开始,志愿者们此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都临时住在科技园内。由于科技园内并没有住宿的地方,女志愿者们晚上就在老师们的办公室里临时搭起来的床上休息;当房间不够时,男孩子们就在大会议室搭个架子,分头睡在各个角落。

近一个月的封闭工作中,同学们在担任志愿者的同时,科研任务也没有落下。对于负责健康码赋码转码的同学来说,以每小时为单位的信息上报工作中,除了每个时段需要的半小时工作时长,余下的半个小时就可以拿来赶一赶科研进度。志愿者工作辛苦,但他们也在积极寻找苦中作乐的办法,空闲之余便下楼跑步、打羽毛球等来放松解压,又或者是玩玩成语接龙。两组互帮互助,如果一组需要通宵值班,那么第二天早上,另一组会帮忙做好早饭。

此次的志愿者活动对于研二研三的同学们而言意义非凡。张雯婷、杨红介绍道:“这次疫情防控的信息服务与我们平时已掌握的知识关联性较大,无论是Excel上的数据分析还是SQL语句的编写和查询,这些基础技能在平时的科研生活中都有涉及。不同在于平时做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通过这次经历,大家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了有关技术方法的效用。”

关于“未来”

经过数次支撑本土疫情防控工作,团队磨合得越来越成熟,在技术研究、工作方法、团队配合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通过数研院团队建设的系统平台,广大群众健康码赋码转码方面的生活困扰可以得到快速解决,这为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疫情摸排工作的负担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从材料上看可能就是单纯的数字,但落到个人身上,是切切实实帮助减轻了相关人群受疫情困扰的程度。”涂平说道。

取得成就的同时,数研院团队依然面临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不足”,这次志愿者们的加入,暂时填补了这个漏洞。在未来,团队可以承担更多任务,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比如在大量实时数据处理、互联网软件架构设计、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亟需新生力量加入。

做为“数字抗疫”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之一,涂平着重强调“数字化抗疫的成果离不开群众的配合,例如公共场所按要求亮码扫码、配合流调人员做好摸排流调工作、按要求做核酸检测等等,这些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持续严格遵守相关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和要求,这样我们就拥有更为强大的信息和资本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研院团队将继续配合省里有关部门和省大数据公司,坚守岗位,长期做好疫情防控数据的服务保障工作,迎接疫情防控阻击战役最后的胜利。(融媒体中心文字记者团 吴佳熠 洪丽芬 蔡煜烨 陈艳玲)

(团队成员正在培训)

(“数字中国”团队供图)


(原文刊载于《福州大学报》2022年10月28日 第810期 第二版)

上一篇:【关注】摆烂前 你不得不看的深度好文

下一篇:谢必震教授作客嘉锡讲坛 畅谈福建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