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编者按:在校园里有一群神秘蕴藉而又恣肆张扬的辩手,他们用言语阐明真理,用批驳呈现谬误,以深刻的论述与饱满的激情争取观众和评委的认可,使得辩论赛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之一。然而不知何时,校园辩论赛逐渐成为精力和时间成本高的小众活动,社交平台亦不乏“有无必要”“意义何在”等提问。那么,辩论赛在大学中的现状究竟如何?在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当下,辩论赛的存在是否有其独特的价值呢?

辩论赛事:以辩明理,以论决胜

“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正方一辩吴淑燕开篇陈词妙语连珠,向观众娓娓道来。“我先指出一点,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反方一辩姜丰刚起身便针尖对麦芒地反驳了正方的观点,进而滔滔不绝地陈述己方所见。八人面对而坐,你来我往,出口成章,不仅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也使这场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成为不朽的经典。

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赛事,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考验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竞赛活动。辩论赛的核心在于“辩”,正如该字的组成结构一般,中间一个“言”,两边各一个“辛”,双方辩手凭借能言巧辩和辛勤备赛来争取胜利。大学生辩论赛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并衍生出以辩论相关的课程、讲座、社团等。

大学生辩论赛赛制以四对四团体辩论赛为主,其环节分为双方一辩发言、双方二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双方一辩小结、自由辩论等,最后由双方四辩总结陈词。辩手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对辩题的论述:一辩主要负责开篇立论,在质询环节中阐述持方观点。厦门大学的吕慧情擅长二辩,她认为该辩位的主要任务是申论和驳论,“在对方一辩发言完不久后,就要进行精准有力的批驳。”来自经管学院辩论队的谭雯心指出三辩是“攻辩手”,在质询的同时对对方观点进行追问剖析,借此延伸己方论点。除此之外还有“打扫战场”的四辩,负责总结双方论点,最后对己方论点进行升华……

在107份有效问卷中 ,有将近八成(77.57%)的同学对辩论赛赛制及流程有所了解,超过九成(91.59%)的同学观看过辩论赛,但只有近四成(41.12%)同学看过完整比赛,而网络综艺和院、校级辩论赛是同学们观看辩论赛的主要形式,占比分别约为68.37%和69.39%。

辩论价值:打破成见,省思现实

是无谓之争,还是局限思维的不断破圈?采访显示部分同学之所以对辩论赛持看客态度、不愿亲身参与,原因在于辩手自我观点与抽签立场的割裂性。经管学院的黄丹丹同学表示,“立场由抽签决定,大多数人说出的话都是为了立场,并非自己的价值观,我不想去为一个违心的观点而辩护。”

但如果抽到自己并不赞同观点,在一些辩手眼中恰是辩论的魅力所在。 来自机械学院的辩手鲍辰杰表示,辩论让他看到的事物更加实体、抽象、多面,“辩论给了我刀和眼睛,使我可以随意分割和观察”。在这一意义上,抽到不赞同的持方意味着有机会颠覆头脑中既定的认识,以另一个立场去审视自己原本认知的不足与局限,发现其他独特的视角与绝妙的见解。

在探讨“拐卖妇女儿童应不应该买卖同罪”这一辩题时,谭雯心所在的辩队提出了“不是为了惩罚去立法,而是为了保护”的观点,认为社会需要通过立法更好地保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令她深受触动的是,同队的另一位辩手在参赛后主动成为了一名帮助失踪儿童回家的志愿者。

在赛场之外,不再执着于是非对错,而更多地看到辩题的现实意义,也是辩论的价值所在。

辩论背后:付出坚守,协力而行

“辩字双辛,十年一剑,方知大道苦中求;论字一言,胜于九鼎,终悟明辩胜雄辩。”是许多辩手的座右铭。如其所言,辩论场上唇枪舌剑的背后是知识与逻辑的较量,是时间与付出的衡量。

鲍辰杰表示,新生赛的备赛过程往往比比赛时更为辛苦,“因为经验不足,想法需要不断的修正甚至推翻重来,我们经常熬到一两点,甚至有次到凌晨三点”。

辩手谭雯心介绍,辩队四人首先需要对辩题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定义、持方的主要观点和观点的判定标准达成共识,即出论;其次分工准备质询和攻防,力求在自由辩论环节揭露对方的谬误;最后回到价值层面,探究观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赛前,队员们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多次的模拟辩论来提升自己,而赛后的也并未松懈。“我们会认真复盘,重新听一遍比赛录音。然后逐条分析如何拆对方的论,哪些地方有几种反驳方式,怎么改进不足……一场辩论大概一小时十分钟左右,复盘则可能要三个小时”谭雯心说。

但在上下求索的路途中,辩手们从不孤独。走近每一位辩手,都像在走向一群人的世界。来自机械学院的刘仁可说道:“辩论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而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谭雯心认为,一个人在场上的出彩,背后是一个队伍的付出,精彩观点的背后是彼此的付出、扶持与磨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凝聚在一起,用思维碰撞出的火花。

辩论未来:追求卓越,面向大众

采访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备赛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过高”是辩论赛目前未在高校大范围流行的原因。紧张的备赛时间和繁琐的记述资料,使一部分人拒绝或放弃辩论。吕慧情在高中时曾是辩队一员,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并未在大学继续。

如何看待这一现状,曾经担任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辩论队教练的张书帏老师心态平和,他认为:“辩论只是诸多正确选择中的一种,诸多有趣事情中的一种而已。”

他十分认同,将辩论视为一种小众的活动。并认为,“对辩手而言,辩论赛为其添置了参赛门槛,需要其付出诸多;对观众而言,竞技性辩论碎片化和参差不齐的水平,有时难以为其呈现一场高质量的、有吸引力的比赛。大学有趣的事情很多,大家的兴趣点不一致且多样化。”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对于辩论的标准的严格要求——努力打出一场漂亮的、伟大的比赛,让观众有审美上的愉悦。

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六成(66.36%)的受访者认为改善大学辩论氛围需要“重视对校园辩论人才的培养”“衍生与辩论相关的多样活动”。林碧鸿同学表示期待学校组织辩论社团的培训,适当增加辩论赛频次,放开对话题的限制,让学生能够讨论热点或有趣的新辩题。

张书帏老师则建议将辩论赛的胜负抉择交予大众评委,让观众们获得更多参与感,“只有如此,辩论才可能在当下的多元化的语境下,再次受到欢迎。”(812-3)

20231201活动现场.png

校园辩论会现场

上一篇:【时评】切莫成为ChatGPT的“思维傀儡”

下一篇:【观察】“逆向考研”,莫让名校光环成为负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