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在时间管理的战场上,大学生们与“拖延症”进行着永无止境的“战争”。踩着铃声堪堪走进教室,临近截止时间“速成”线上学习的课程,顶着催促着手进行学生工作,直到考试前夕才开始通宵达旦地复习……这一系列现象源于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拖延症 ”问题 ——习惯于在任务截止时间(Deadline,简称DDL)的压力下才匆忙行动,DDL成为带来“拖延症”的“魔咒”。

这种现象体现在学习任务、个人事务、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其中,在学习任务上最为明显。它直接导致大学生在任务进度上滞后,甚至错过任务截止时间。许多同学深受其困扰,不得不成为与“拖延症”和“DDL”浴血奋斗的“战士”。

为此,记者面向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发放了《探究大学生“拖延症”原因与解决方案》的60份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和反映的情况,可以大致勾勒出大学生与“拖延症”“作战”的情景。

DDL“战士”的自白

有部分同学戏称“DDL是第一生产力”并将其奉为行动准则。“截止日期临近时,我全力以赴,一个小时能完成原本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效率大大提升,怎么能算‘拖延症’呢?”泉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曼绮同学认为,截止日期的催促可带来令人惊叹的超高效率。

也有不少被调查者承认,自己的拖延行为导致作业或者任务完成质量远低于预期。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沉重的时间压力对创造思维方面有负面影响,当人知道时间不够时,往往会陷入深深的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之中,从而导致任务表现得更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林彦姗表示:“拖延让我既有赶任务的紧张情绪,又有踩点完成任务的刺激情绪,导致我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踩点交的论文作业无法进行再次润色,使得期末成绩没有达到心理预期。”

此外,拖延从而导致被迫赶DDL现象也带来身体健康的伤害。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许一一同学认为拖延改变了她的作息习惯,使她不得己在凌晨工作。不管是紧张的考前复习,还是即将提交的论文,亦或是一大堆的作业,一拖再拖换来的短暂安逸,其代价往往是同学们在截止时间来临前“爆发式”的工作和学习,以致于压缩睡眠时间和锻炼时间。

揪出“拖延症”战争里的“劲敌”

根据问卷数据与采访信息,记者发现,拖延现象的成因有路可循。

在个人心态上,大学生面对有难度的任务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福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陈章毅老师认为:“拖延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有‘恐惧失败’与‘害怕成功’这两点。‘恐惧失败’是自我设阻,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完成任务而选择逃避,对开始任务有抵触情绪,从而一拖再拖。其根源是自身能力不足或者对自身能力认知不够清晰。而‘害怕成功’则主要是害怕不利的一面,例如成功之后给自己带来更多更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别人的高期待等。对于多数大学生,‘拖延症’形成的心理因素更倾向前者。”

而在周围环境里,“不努力论”往往会对大学生形成干扰。大学生可能为了规避他人的评价和比较,选择不表现出过度的努力,进而导致拖延。闽江学院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吴少鑫表示:“身边的人总是在炫耀自己‘裸考’过了四六级,上课不怎么听讲期末绩点也能排名前几……这让我的压力很大。感觉自己的持续不断的努力还不如别人‘突击’两三天的效果。”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薛超也表示:“我也想早完成,但怕舍友发现我很早就交了作业误认为我是‘卷王’。”当“努力就是内卷”的论调充斥在学习和生活中时,这种来自比较的恐惧、焦虑与自我怀疑,就会否定努力带来的价值,让许多人自愿从“时间管理大师”堕落为“DDL战士”。

在客观任务中,学习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或过于繁杂,可能都会对影响大学生的行动力,大大降低提前完成任务的意愿。在问卷中,有八成的学生认为,学校布置任务缺乏有益内容,难以吸引自己开始行动。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党亿飞同学提到,学习任务可能分散在不同 APP 中,需要在问卷、文档、笔记等不同软件中来回切换,很影响效率。

此外,陈老师还进一步提到,缺乏动机也是导致拖延的因素之一。任务的单调乏味、挑战性过高,或个人内心存在的消极情绪与态度,都是执行力的劲敌。即使是同学们自愿报名的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考试,也大量存在复习计划拖延、毫无准备就上战场的情况。对此,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潘宣羽同学表示,备考过程枯燥且难度较大使自己缺乏复习动机,本质上来说,这种拖延是同学们的“畏难心理”的真实体现。

战胜“拖延症”的锦囊妙计

如何走出拖延的泥潭,实现健康的时间管理?问卷调查中,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妙策良谋”:强制完成、加强自律、找学习搭子、转换环境……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林宁同学认为,充分利用外界条件是改善自己“拖延症”的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没课的时候,她会去图书馆完成任务。林宁同学表示:“进入自律环境后开启任务的难度会大大减小,而一旦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任务难度远低于心理预期,拖延也就迎刃而解。”

“缺乏动力的时候,我的学习搭子就会鼓励我。我们每天互相进行任务打卡,所以我基本没有什么拖到 DDL 才开始的任务。”林宁同学表示,“学习搭子”也是治愈她“拖延症”的一味良药与战胜DDL的一把“利剑”。

林彦姗同学也对利用好外界的条件深有体会:“我有做时间记录的习惯,习惯设置手机的注意事项。”充分利用当下普遍存在的“手机不离手”的特点,林彦姗同学会在接收到新任务的第一时间将其存入手机,无时不刻提醒着自己,并敦促自己完成任务,从被DDL掐着脖子走,转变为自己选择任务完成时间。

面对拖延时的消极心态,陈章毅老师建议采取“小步子”的方法:“将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短期目标去完成,这样一来完成任务的压力就不会太大,不确定性也会降低。”林彦姗同学分享了其实践经历:“我会将任务一一分解,比如我要写一篇大论文,我会先在脑海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各个模块要写的内容,用任务清单将模块一一列举,完成一个划去一个,看着他们一个个减少,就会产生成就感。或者在一个模块完成后留下一定的时间出去放松休息,以此激励自己,期待着未来的快乐时光会使我更快地完成论文。”

林彦姗同学表示:“克服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等 DDL 再做’本身就是错误的时间观念,是面对时间压力的被迫选择。管理好时间和持续不断努力才是值得提倡的价值观。当你尝试后就会发现,合理规划时间与不断努力获得的成功会让人感到充实。克服焦虑,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潜力做合理掌管时间与任务的‘大师’。”(827-3)

上一篇:【时评】大学生应客观正视“苦乐需求”

下一篇:【安全教育】能吃饱饭,是天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