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魏可镁院士成长历程的启迪

发布日期: 2018-10-18    作者: 本站编辑    阅读:

   1997年12月3日,福州大学召开隆重的大会,庆贺魏可镁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一开始,在向魏可镁敬献花篮的同时,也向我献同样的花篮,把我视为发现和培养千里马的“伯乐”,安排在大会上发言。
  魏可镁是我校物理化学专业1965届毕业生,我教过该班的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 课。他毕业后,留校任政治辅导员。文革后期的“清理阶级队伍”期间,他与我同住一个房间,慢慢就熟悉起来。60年代末,全校大办工厂期间,我在化学化工系主持筹建多晶硅和单晶硅厂。我发现他动手能力较强,在他的要求下,我找当时的总支副书记曹汝楠,把他调来同我一起办厂,被安排在冷冻工段。
  当时,我们采用浙江大学首先开发的硅烷法来提纯多晶硅。工艺流程基本照搬他们的,惟独实现低温的手段有所不同。浙江大学用干冰作冷冻剂,我们这里买不到,便决定自己动手安装一条能实现负80度低温的生产线。我们一起将校内外几台久置不用的氟氯烷压缩机搬来,在工人师傅帮助下,自己拆卸改装,居然把一条冷冻生产线装起来,促成了超纯多晶硅的投产。在一年多的共事中,我发现魏可镁苦干精神很突出,而且肯钻研。
  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化学界和生物学界部分老专家联合发起组织“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协作研究,第一次协作会在长春召开,会议邀请我校卢嘉锡教授参加。当时卢先生找到我,希望我陪同他前往。我因有急事需要处理无法离开,就把魏可镁带到卢先生家,推荐他陪同卢先生去长春,魏可镁也就成了这一全国协作项目的参加者。
  回校后,他便与我商量,动手开展液相络合催化的研究。搞了将近一年,对固氮研究领域逐步有
所熟悉,不过实际成效不显著。
  过了一年,第二次全国固氮协作会在厦门召开,我与魏可镁都去参加。那次会上,学术上的热门话题,是一种被称为EDA(电子授受络合物)的催化剂。会上介绍,国外有人提出,再过七八年,现有的合成氨厂的催化剂就将被EDA所取代,从而实现温和条件(即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合成氨。在参加会议过程中,他曾对我说:“黄老师,我们是不是也转去搞EDA?”我说:“我怀疑那个结论,而且要搞EDA,我们基础薄弱,设备条件差,怎么也搞不过参加会议的几所有名的大学和研究所,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发挥化学化工系理工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参加另一个与实际更为结合的 ‘复合催化剂’ 课题”。他和其他几位均同意我的意见。回来后,我们立即组织部分化学化工系的老师,着手开展研究。
  那期间,碰上全省合成氨厂催化剂供不应求,省化工厅办了一家台江化工原料厂,准备按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的配方生产合成氨催化剂。设备搞起来了,但所用的原料铁砂需从湖北或安徽调运,由于运输紧张,无法投产。我们商定,把在省内寻找优质铁砂,并用它炼出优质的合成氨催化剂,作为入门的研究课题,以解省化工厅燃眉之急。也算运气好,第一炮很快就打响,没过多久,就找到了晋江围头铁砂,并炼出了优质催化剂。过了一两年,第三次全国固氮协作会上,我们所参加的“复合催化剂”组由上次会议的冷门课题变成了会议的热门课题。
  后来,我们又一起参加了在庐山召开的第四次会议。由于路子走对了,步子迈得扎实,越搞越有生气,得奖项目接踵而至,经费也不成问题,进入了良性循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初期将近10年的过程中,魏可镁经常同我商量、研究,他一般都尊重我的意见。我放手让他独立承担,从旁给予指点和扶持。作为化学化工系系主任,我在人员和经费上帮助争取,给予保证,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鼓励,帮他们解除舆论压力。我常常鼓励他们:“作为催化剂研究机构,我们不如南京化工研究院,不如厦大,这是事实。但也不必自暴自弃,任何事物都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只要方向对头,就会逐步转变。如果我们能发挥理工结合的特色,坚持苦干下去,完全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做出较大的成就,甚至在某一点上超过他们。”二十多年的实践,证实了当时的看法。
  回顾魏可镁院士的成长历程,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迪呢?首先是教学与科研要紧密结合,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理工大学,福大应朝着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方向努力。其次,研究方向至关重要,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课题从实践中来,成果又应用到实际中去,使研究工作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要让这其中的每个人都发挥所长。此外,强烈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是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在工作中奋发图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在科学研究中虚心学习别人经验,敢于突破框框,不受既有结论所束缚。团结合作是取得成绩的根本保障,一个人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齐心协力。
  魏可镁院士的成长植根于福大这片沃土,他的成就使福大人增强了信心,他的勇于奉献和对于科学研究锲而不舍的努力依然是当下福州大学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黄金陵:结构化学家与教育家,卢嘉锡教授科研助手,1984—1992年任福州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