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首批博士点申报的二三事

发布日期: 2019-03-11    作者: 黄金陵    阅读:

32年前的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福州大学两个学科“物理化学”与“电器”成为全国博士点,福州大学也就成为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这是我校办学层次的一次大提展,为随后成为“211工程”学校建设,以及近期建设“双一流”大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那一年上半年,正当我们在筹划申报博士点之际,当时的国家教委研究生司司长吴本夏(祖籍厦门)莅临我校。他看过我校研究工作的设备条件之后对我说:“我看你们申报 ‘物理化学’ 博士点的条件尚不成熟,倒不如你到物质结构研究所申报博士生导师,可能性较大。”我想他的话有一定道理,我虽被调到福大,仍然兼任物构所的研究员,还是该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在该所申报博士生导师顺理成章。可是,福州大学若只有“电器”专业申报,显得太单薄,要成为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恐怕难度很大,心感不安。

过不久,我见到了正好来福州的国家基金委主任、化学界权威之一的唐敖庆教授。交谈中他说,吴本夏的意见值得考虑,国内“物理化学”学科强势的单位较多,福建省已有厦大和物构所两个博士点,再增加难度大。接着,他转口说:“不过,你作为校长,从全校的大局考虑也很自然,为提升办学层次,倒是值得一搏。”他还叮嘱我一旦决定申报,写材料一定要亲自动笔,别的事暂时放下。

遵照唐教授的意见,我花了几天时间整理资料,从头到尾亲自填写“物理化学”学科的申报表。

那年年底,批准书发下来了,我们自然喜出望外。据说那次评审,“物理化学”申报者有十几家,获批准的只有四川大学和福州大学两家。何以我校得以脱颖而出?自然成了我们感兴趣的传闻。有一种“运气好”的说法,说是得益于那年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1986年9月15-21日,我作为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小分子委员会委员,与北京大学邵美成教授一起,接受该会委托,以组织委员会正、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的国际分子结构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与北京大学唐有琪教授任会议名誉主席),具体由中国科协国际会议中心操办。那是一次规格较高的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外学者300多名,其中外国学者遍及五大洲25个国家,有120多名。那次会议的学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大会及分会的学术报告均在国际上处于前沿的研究课题。其中有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反映了当时国际上分子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期间的广泛学术交流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我在大会的开幕式上致词,并主持了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的宴会,“风光”了一阵。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做学术报告那天的情景。我的论文 《三核钼原子簇的结构与反应性》 被安排在9月17日上午作大会报告。那天上午,由于多年来在原子簇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加上经过精心准备,报告相当成功。报告和回答问题环节一结束,主持人作了很高的评价,不少与会者争相前来握手祝贺。我从热烈的掌声中,从与会者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极大的满足。多少时日的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仿佛在此刻都得到了报偿。这种报偿所给予的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奖励所不可比拟的。

由于是一个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又是在北京举办,国内物理化学界重量级人物几乎都到会了。紧接着不久,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的评审会自然对我们极为有利。要是时间间隔久了,或是换掉多数评委,难保不会是另一种结果。这就是“运气好”说法的依据。

时光飞逝,转眼间32年过去了。而今,我已年届耄耋。当我从网上获悉,我校化学学科在全球的排名已进入该领域ESI排名前1%的872个科研机构中的第332名,在国内排名第21名,省属高校排名第1,这表明我校化学学科办学卓有成效,在全球已屈指可数,并且获得了同行们的赞赏,正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前景无限美好。作为曾经为她的发展浇灌过汗水的老人,我对此感到无限欢欣与喜悦。

(作者黄金陵 福州大学原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