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一霎清明雨,难忘清明粿

发布日期: 2015-04-13    作者: 谢汀    阅读:

清明,只是一个词。清明是什么,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还是“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清,是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明,不言而喻就是明亮的意思。这么两个干干净净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本就意蕴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豁然开朗。

吃食,或多或少带一点俗世的烟火气息,首为果腹,次为享受,再往上去,无非与人、事相应,将一些好吃或不好吃的味道烙在记忆中,作一生的嚼裹。

一霎清明雨,染就一溪新绿。乍暖还轻冷的清明时节,在浙南地区,大山里面的人们已经为制作清明果子而忙碌起来。它是一种绿油如玉糯韧绵软的江南吃食,是细撵软蒸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是背井离乡漂泊在外游子的脉脉乡愁。

莲都的人们管清明果子叫“蓬点心”,蓬就是鼠曲草,早春,万物萌发,它们在潮湿的荒野或山洼处密密麻麻地生长,为山里人提供丰富的绿色。清晨时分,尚未开花的鼠曲草是最为鲜嫩的,掐下嫩芽的指尖,也会留下汁液的清香。做馅的是松花粉,来自于松树雄枝抽新芽时的花骨朵。春天里,连续的阴雨过后,阳光照射在南向的山坡上,金黄色的松花花蕊开始绽出花粉,这是富有营养的珍贵食材和传统药材。山里人们挑选树冠下层和侧枝,轻轻地折下松花,唯恐四处飞撒。采下松花后,还要经过晾晒、拍打、筛粉,一朵松花,最终也收集不了多少松花粉。人们在这样的采集中,领略自然的味道,感知季节的变化。

当然很多地方直接管它叫“清明果”,叫法不同,但是制作流程是大致一样的。剪艾、煮青、和粉、裹馅、蒸熟等工序大同小异,关键是陷和造型的不同。咸甜两味,甜味的清明果有芝麻、桂花糖、豆沙馅,最特别的当属是丽水的松花馅。而咸味的“清明果”是用剁碎的毛笋、腌菜、腌肉和豆腐等做的馅,造型像滚圆的绿色饺子一样,皮薄馅足,吃起来可以让你从胃里满足到心里。不管是蓬和松花,还是艾叶毛笋,他们都是大山赐予的珍宝,人们用自己双手种出的籼米,将它们糅合在一起,在手心细细揉搓,然后用自己朴素的美学搭配色彩,并将这些点心,不厌其烦地雕琢成一片片叶子的形状,或是按在样板里,印画出出自己喜爱的模样。

素手做青果,匠心而独具。这样的精心仿佛并非来自化外山野,倒像是那些在东晋时从中原大举南迁的王谢世家,在江南的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发现了春天野外,发现了四处丛生的天然食材,用心创造出这样美食,延续着“四海同寒食”这样一个更加古老的习俗,并藉此凝聚家庭,分担和分享人间百味。食物,就像这样承载着一代代人对自然的理解、创造和智慧、血缘和亲情,成为我们特有的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与吃有关的一切,通过我们的胃和脏腹直达心坎,味蕾上的刺激让人有最深刻的体会,舌尖上的旅行是最难忘的记忆。有一句话曾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因为唯美食与爱能让漂泊落地生根,让孤独有了安慰和治愈,让失落的心得到救赎。所以,简单如那小小的青团,细微如那浅浅叶香,也可以拥有勾人心魄的魅力。

清明果,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以它无与伦比的青碧色彩伴着草叶的幽幽其芳、松花的灼灼其华、还有米粉的绵长柔韧,承载着这个季节的气息和家乡的味道,留在我一生的记忆里。(谢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