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时评】独立的思维是创新的开始

发布日期: 2015-06-16    作者: 福大记者团 钱 懿    阅读:

前段时间,为迎接110周年校庆,复旦大学发布了官方宣传片《To My Light》。然而这部宣传片一经发布却被指*日本东京大学宣传片《Explorer》。随后,复旦大学撤回了这部饱受争议的宣传片,取而代之的是一部近13分钟的新版宣传片。然而,新版宣传片也没能逃过一“劫”,有网友指出新版宣传片末尾明显抄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复旦大学深陷宣传片的“抄袭风波”时,其110周年校庆的主题标志之一,居然也被指出神似苹果Touch ID的图标。

这一连串的巧合不禁让人发问: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流学府,拥有众多优秀的学生,怎会深陷“抄袭门”,让人质疑其创新以及管理能力的缺失?于是,关于创造性的问题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而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模仿与创新,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他们看来,成功的模仿并非缺乏创新,而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当然,这一观点有其道理,对于在专业道路上蹒跚学步的我们,模仿是认识一切的基本。只是,当下人们对模仿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成功的模仿一定不是抄袭,而是大多采用了自己的想法,是神似,是对于前人经验的创造性继承,而不是形似。但是,在此过程中,多数人把目光放在了模仿二字上,这可能促使他们去大量地浏览阅读前人的作品,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灵感。然而很多时候,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的时候,却去过多地阅读别人的作品,会使人们的视野被困在了前人的思维里,从而也想不出什么新点子了。当模仿习惯化,其也就成为了抄袭。学术界内,抄袭这一行为是被人深恶痛绝的。就学生而言,抄袭会导致零分成绩、取消学位或者开除学籍等的处分;而对于学者而言,抄袭不仅是学术丑闻,更会背上个人底线与学术道德沦丧的骂名。然而国内的学术抄袭事件似乎“屡禁不止”,除去此次复旦大学的“抄袭门”,学术论文抄袭屡见不鲜——模仿抄袭,让创新渐渐流失在复制的洪流中。

复旦事件的背后,也让人不禁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振聋发聩的诘问让我们想到,似乎大多数学生都在随大流,缺少独立思维,不能主动思考,大多数学生在多年的书本教育下,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答案而不是主动寻找答案的习惯,有时候,他们甚至连一个像样的问题都问不出来。因此,当下的大学课堂也渐渐陷入沉寂,很少有学生举手提问,甚至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也无从解答。如此现状,何谈创新!诚然,国外大学的想法确实非常优秀,不拿来用很是可惜,但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复旦大学,也许在借鉴外国大学之时,更应注意这个动作会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毕竟,大学还是要在自身的教育上做到极致,而不是在宣传之上博众出彩;而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思考缘何大学要借用他人的理念,而不是对内求创新。

认知的缺陷是现下创新缺失的重要原因,种种压抑导致了人们思维的局限,无法跳出前人的圈子。创新最为可贵也最为必要基础的是用独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个创新疑似消逝的当下,我们需要的是运用自己独立的思维,开始考虑我们周围所遇到的问题。这是改变自己思想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第一步。(福大记者团  钱  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