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听说

发布日期: 2015-10-22    作者: 文峰    阅读:

文学世界里,小说的开头或者结尾也常用到这个词。听说这个女人后来自杀了;听说他背后的女人可不一般;听说这间小屋有鬼……以此开头结尾,想想都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连翩。现实生活中,造谣的标准句式之一就是听说什么什么什么,先把自己摘开撇清。听说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有福了,人均涨工资3000元;听说老家启用不到十年的立交桥要拆了;听说某人破格提拔是因为和单位领导有特殊关系;还听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纯属忽悠……要说造谣界的高手我国自古有之,首推陈胜。首推,那是因为他造的势比别人大而已。其实远古时曾经有过家为巫史的情况,换句话说,就是那时的人们个个都会玩两把巫术。古人喜欢占卜,小到出门婚嫁这等家常之事,大至出兵讨伐这等国家大事,多靠巫师占卜决定。但并不是所有的占卜预测结果都靠谱,蒙对的那些就不说了,那些不灵验的预言就是谣言。也许巫师才可算得是谣言的开山鼻祖,亦可称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谣。所谓乱世多谣。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和政权更迭,莫不是以谣言为先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便深得谣之真谛,称得上造谣界中的“大咖”。可以想象,当年陈胜的搭档吴广拍着隔壁老兄的胳膊,非常认真地说:“哥们,你听说了吗……昨天吃的鱼肚子里塞着写有“陈胜王”三字的丹书,还有还有,看守昨天听见狐狸叫 ‘大楚兴,陈胜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咱还不得跟着陈胜王干啊。”再加上若干细节描述暗示真实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哟,虽然不处微信时代,却也势不可挡。
  没有会鉴别的火眼金睛,微信时代的听更是只能微微相信,“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传播起来太快了,连张嘴说都不用了,只需手指一点一划一转,你的“听”便“说”出去了,就像阿米巴变形虫的自我裂变,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几何倍数,比风速还快,何其可怕。
  《楚辞 · 离骚》 里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谣即造谣,诼为传谣。从最初朴素的吉凶预言,到后来目的明确的政治利用,谣言的属性和传播方式日益复杂多样。放在今时今日,不造谣不传谣便更显必要。试想,没有事实根据、凭空捏造的虚假言论满天飞舞,一经接触空气,马上诞生新新物种,那还让人怎么踏实过日子?世上一切都是听说来的。听人家说的。人家也是听人家说的。即使查证有误,也只是听说而已,寻无此源,情有可原,法不责众,听的人和说的人都平安无事,不被追究。这可能也是好事者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之一。棒子哪怕高高举起,也只得轻轻落下。就像嗑着瓜子唠嗑,瓜子吃得那个有滋有味,聊天聊得那个眉开眼笑,那一地的瓜子碎壳却不用自己收拾。话说聊天止于呵呵,谣言止于智者。那是因为一个真正心智成熟的人,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听,止于说。
  照理,“说”的人多了,通讯平台多了,信息最大限度公开透明了,人们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得到保障了,这是好事,但就像开了窗,空气流通了,但蚊子苍蝇也会趁机跑进来一样,流言蜚语,空穴来风,真真假假的信息也多了,人们无所适从。一件假的事,传了三人也许就变成真的了;一件真的事,看的角度不一样,它会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和做法。世界这么复杂,东南西北都有风,到处飘着蒲公英的话语,我看还是像貔貅一样,只进不出,蛮听听,不说吧,不乱掺和,也许空气能洁净些,把该让人听到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