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时评】碎片化时代更需保持思考与专注

发布日期: 2015-10-22    作者: 学生记者 周婧雯    阅读:

如今,信息狂潮席卷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上从来不乏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头条诞生,各类信息如潮,短促而汹涌,直冲人袭来,让人极易头晕目眩,不知所终。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被碎片式阅读裹挟着往前走,是否也应该暂停脚步,为“思考”让位,莫让思想的昔时陵阙成为明日的废墟。
  各类新媒介平台层出不穷,为了创造令人咂舌的点击量与阅读量,大量“标题党”们应运而生,怎么刺激醒目怎么来,甚至是偏离了文章原意,生哗众取宠之嫌,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况且,由于碎片化的局限,此类阅读不免普遍存在认知简单化,内在逻辑混乱的缺点。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虽然读者获得了碎片阅读带来的感官刺激,但等那一阵的“应激反应”过后,没有经过思考的“反刍”(事实上一些娱乐至死性质的新闻消息本身不具备太多的养料供以反刍),内里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信息的受众是读者,思考的主体也是读者。随着时间成本的不断提升,人们往往选择用一天中的碎片时间获取和感知外界的消息,提供碎片化信息的电子媒体由此成为“香饽饽”。由于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投入时间少而破碎,一般读者的思维会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阅读行为中生成的。《知乎》上有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一个人的生活与学习也将受到这种片面接受的、单调、拒绝联系的思维方式的侵蚀。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会减弱传播的作用。上至家国天下,下至鸡毛蒜皮,不经筛选,一股脑地涌到面前,真正需要大众关注的新闻便可能就此被淹没。退一步讲,一开始得到关注的新闻也就不一定完成使命。因为事件的发生是持续的、渐进的、富于变化的,新闻也是跳跃的,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然而读者长期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以“速食”方式获取信息,关注度好似疾风过境,来也猛烈去也匆匆,且置身于纷杂的信息狂潮中,很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事件后续的新闻报道很快被冲淡关注,一切浅尝辄止。举一例,当灾害频发,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读者在悲剧中祈福和缅怀,而同样值得关注的事发原因及相关人员处置结果,或许就被风吹云散,难以进入普罗大众的视线。
  有人或许会说电子媒介的碎片式阅读已经成为趋势。但我们仍需做点什么,也必须做点什么。可以是一份报纸一杯清茶,一个无事的下午,带上你的头脑,感受万象世界的悲欢喜怒,使自己不再重蹈他人覆辙;或是以一篇碎片化信息为起点,收集与整合各家之见与后续,在你将信息的点延伸为面的过程中,思考的乐趣将会带来莫大的成就感;面对不断的潮起潮落,应让理智归位,不断保持思考与专注。
  世界是由感受构成的,人们感知爱与温暖,也感受着悲哀与贫穷,你所经历与听闻的一切是思考的即时素材,使你无时无刻不在消化着,思考着,从而不断汲取营养。我思故我在,目之所及,尚且不足,只有入之我心,方可为我所用。思考,正是目与心之间的架桥。架桥不复,一切信息或是不加咀嚼狼吞般入肚,精华与渣滓难辨,而人在全盘接受不加思考时也极易陷入极端与迷思;或是被挡在眼耳口鼻,一切走马观花,而你只是一个张口不能言的过客,留不下也带不走。望诸君思之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