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春节前后,为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传统建筑文脉,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民俗文化寻迹实践队的成员前往福建省各地,针对各地特色的建筑与村落进行走访调研与学习,了解建筑背后的布局原因、风格演变,探寻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回澜桥

1月25日,实践队队员前往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回澜桥进行走访调研。回澜桥是闽东木拱廊桥的代表建筑,木拱廊桥以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目前全国仅存木拱廊桥百余座,闽东是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实践队队员参观回澜桥,并向老师傅询问了解了桥梁的建筑形制、建筑细节等内容。老师傅说:“桥中木梁刻有造桥董事、缘首、造桥木匠、捐款人等丰富的人文资料。”老师傅的话语令队员对回澜桥愈发敬畏。结合老师傅对回澜桥历史的介绍与历史资料,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因桥下河水迂回环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测,取名渤潭,因此回澜桥又名勃潭桥。桥中原设神龛,祀临水夫人,现已拆除。桥头建观音庙,供信众参拜。回澜桥的始建与重建时间跨度都长达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与曲折,在寿宁廊桥的建筑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参观之后,实践队队员自发打扫回澜桥,目的不仅在于保护这座历史遗迹,还想在劳动的过程中,探寻其文化特质与现代价值。

武夷山市下梅村

1月28日,实践队队员前往武夷山市下梅村进行走访调研。下梅古民居坐落在武夷山市东部,山水环抱,下梅文化建筑文化的丰厚底蕴,先后有多家电视剧剧组选择这里为外景地。2005年,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下梅村穿行在下梅村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的商店门楣、码头旧址尚在。下梅古民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村子里,900多米的人工运河汩汩流淌,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在村中,队员了解到,最初下梅邹氏四兄弟大兴土木,建古宅70余幢,在此前后,方姓、程姓、岳姓、陈姓等也在下梅建宅,从而构成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这些建筑以当溪为中轴线,枕溪而建 ,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陷士的别业,有儒生的学堂书阁,功能以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等。一座座独特的古建筑能遗存至今,是因为一代代人接续传承不懈守护。它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更是后人文脉的延续。

宁德市霞浦县半月里村

1月31日,实践队队员前往宁德市霞浦县半月里村进行走访调研。半月里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畲族古村落,其保留了较完整的村落格局,其建筑形制多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技艺精湛,还较完整地保存了畲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是一个探究畲族建筑与其文化的理想村落。队员在村中进行观察走访,并与当地居民雷其松先生交谈,了解有关畲族建筑与畲族文化的相关知识。雷其松先生是畲族婚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九十年代起致力于畲族文化保护,带领半月里村的居民对村落进行完备的保护与修缮,并在半月里村建立了私人博物馆。雷其松先生向实践队队员们揭秘了屋顶的彩绘、鸱吻、防火墙形状等建筑细节,他尤其在建筑的隔墙形状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队员了解了隔墙形状与“五行”紧密相关,不同隔墙形制建筑的分布很有可能与当地所经历的天吉天灾多有关联。当地人将建筑与风水、文化融合,建筑同时也寓意着对于村落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

泉州市永春县东关镇

1月31日,实践队队员前往泉州市永春县东关镇进行走访调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时期 ,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东关桥经历多次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时期重新修复的。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队员在镇上进行观察走访,并与当地居民吴先生进行交谈,了解东关桥的建筑风格以及相关的闽南文化。吴先生与其祖辈见证了东关桥古建筑百年历史,和实践队队员说起了“东关”由来:“东关”就是永春东部的关钥。东关桥位于永春县城东面10公里处,其下游不到百米处就是湖洋溪和桃溪交汇处。在吴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探索了东关桥的建筑细节,并联通古今,挖掘了这座古老又文明的建筑为现代人带来的文化、历史思考。

泉州市永春县一都镇福中村

2月1日,实践队队员前往泉州市永春县一都镇福中村进行走访调查。队员在村中林进步先生的带领下进行观察走访,首先来到福中村口,一株栽植于唐末的红豆杉巍然挺立,苍劲而魁梧,而这株红豆杉树干基部木质已经腐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树洞,成为独一无二的“树中殿堂”。郭氏家庙的整体以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四间,进深15米,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特色与重要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在林进步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了解了古老而红色的建筑文化,也在古老建筑中深情回顾了老一辈人的百年峥嵘岁月。

泉州古城

2月1日,实践队队员走进泉州古城,深入地了解家乡传统建筑。宋元时期,海上贸易高速发展,泉州成为联系东西洋国际贸易网的重要支点,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丝路遗迹随处可见。其中以中山路最具代表。队员前往中山路进行实地走访。中山路沿街建筑群是泉州红砖厝建筑的代表,泉州本地的传统建筑大多以红砖厝为基础,在泉州中山路的骑楼、西街的商铺、涂门街的寺庙、晋江的传统古村落等老城景观中均能发现红砖厝的身影。中山路沿街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红砖建筑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与海外的丰富交流形成了泉州宗教融合的独特文化,实践队队员前往几间古代宗教建筑,在建筑中感受泉州古城文化与传统宗教的相互交融。队员先前往千年古刹——泉州承天禅寺,探寻闽南传统建筑与佛教寺庙的深刻联系。在宗教色彩丰富多元的涂门街,队员走进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泉州清净寺,探寻外来宗教文化在泉州的发展历程。在清净寺旁不远处的关岳庙,队员欣赏了泉州传统宫殿式建筑中木雕、石雕和泥塑的造型多样,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配有花鸟走兽,体现了闽南古建筑强烈的艺术风格。最后实践队队员参观了祭拜妈祖的泉州天后宫,着重观察了解作为泉州传统宫殿式建筑代表的天后宫的特点、装饰、彩绘。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队员通过亲身走访、参观本地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梳理了泉州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感受到了这座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厦门市思明区胡里山炮台

2月8日,实践队队员前往厦门市思明区胡里山炮台进行走访调研,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17年,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恒式,具有欧洲风格,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在中国近代史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队员首先参观了东西炮台、红夷火炮阵、“铁模”铁炮等,参观了一片雕塑群、一片历史墙,也看到了光绪皇帝亲手批的五道奏折。它们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炮台从筹划到竣工的磨难与艰难,记录着建造炮台的一群有名与无名的英雄,记录着无数爱国志士挽救民族危亡的赤诚之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大炮见证着历史,书写着历史,守护过厦门港,保卫过中国人。队员站在炮台上,遥望大海,不禁感慨和平的不易与可贵。

走访调研后,通过共享资料、线上交流等方式,实践队队员们互相交流了八闽大地上建筑走访的所见所感。在探讨中,队员们发现,各个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风格迥异,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联系紧密。建筑是直观展示地域文化的手段,也是其所在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共同影响下的呈现载体。

在闽山闽水传统建筑走访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特色古建筑之美,透过古建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看到了文化遗产守护者对修缮、保护建筑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作为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的学子,实践队员们在实地考察的同时也结合自己所学进行了思考:当今,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古建筑研究和保护的领域,同样也需要新兴的技术、新鲜的血液。实践队员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学好专业技术,在文化传承上担当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延续伟大历史文脉的工程中去。




海峡网:http://dzb.hxnews.com/life/fjnews/86539.html

上一篇:【海西晨报】浪漫经济玩出新“花”样

下一篇:【海峡导报、台海网】“高校恋爱图鉴”发布 “外卖传情” 厦大福大进前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