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画家、美术教育家郑景贤没有想到,在耄耋之年又接到三家权威美术出版社的邀约出书。近期,郑景贤的三本个人专辑已出版发行,分别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书画教学参考用书《郑景贤作品精选》、故宫出版社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郑景贤第二辑 花鸟画作品精选》、荣宝斋出版社的《荣宝斋画谱(369)郑景贤绘·花鸟部分》。
坚持创作 依然向着艺术高峰攀登
郑景贤始终视艺术为生命,视教育为事业,80岁的他没有止步,还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坚持创作,向着艺术高峰攀登。
在郑景贤的个人画室,除了画作,还摆放着各种专辑、画册,时间跨度从2014年至今,它们出自30多个部门和出版机构,其中不乏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专辑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郑景贤60多年绘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展示了他诸多精品力作以及在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
除了创作,郑景贤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传递自己的绘画理念,并将专著捐赠给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集美大学等单位。
家庭环境 悄然播撒艺术种子
为何郑景贤的作品会受到诸多出版社的青睐?画家本人给出的答案是:开创属于自己的独有画风。
郑景贤出生于惠安,所住的院子总是鸟语花香,这让他从小就对花鸟产生别样的情愫,对书画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和天分——他喜欢生活中和绘画中的花鸟,盘碗器皿上齐白石的花鸟、父亲买回的书画,都让他痴迷不已。艺术的种子就这样在郑景贤的心里悄悄埋下。
在哥哥的建议下,1959年,郑景贤考上鼓浪屿美术学校(现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花鸟画老师石延陵。石延陵的为人、教风、画风都对郑景贤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石延陵对闽南题材的开掘,让他深受启迪,并在他身上得到传承和光大。
毕业后,郑景贤曾在德化新建瓷厂工作,后经恩师石延陵力荐,回到母校从事花鸟画教学,此时学校改名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北京锻造 打下坚实艺术功底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全国花鸟画师资研修班,经过推荐、考试,郑景贤如愿进入艺术殿堂里锻造。在这个班,郑景贤得到李苦禅、田世光、俞致贞等美术大师的悉心指点,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郑景贤的花鸟画风,开始游走于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他说,这是自己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再次回到学校,郑景贤开始边摸索边实践,不断融合各流派名家的绘画技法和自己的创作经验,陆续创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技法,撰写了多篇论文。他常告诉学生,要想当好一个画家,首先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要继承传统,同时还要深入生活,拓宽知识面,从传统走向现代。
深入生活 开创独有的花鸟画风
四季如春,阳光和雨水充沛的闽南地区,数以万计的亚热带植物花卉,给郑景贤的花鸟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看来,花鸟画家既要反映自身对大自然的感受,也要展示当下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直以来,郑景贤坚持深入生活,体察自然,发现题材,“只有这样灵感才不会枯竭,才能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并促使我不断去寻找和探索绘画表现语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郑景贤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笔墨用色大胆,地域特点鲜明,现代语汇构图,既遵循传统,又不拘泥于条条框框,郑景贤开创了一种具有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花鸟画风。
郑景贤的作品《青山绿水白鹭归》曾于2013年搭乘“神舟十号”遨游太空,这是厦门本土画家的作品首次进入太空。退休后,郑景贤两次参加以“美丽厦门”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创作;2017年,他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设计餐具文样,其中,“水墨鼓浪屿”被选用为首脑会晤一对一指定专用餐具,并被俄罗斯博物馆收藏;2018年,他还登上“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名家”,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杰出人物登上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邮票,并面向全球公开发行。
人物名片
郑景贤,1944年生,原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花鸟画展组委会委员、评委,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顾问,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厦门日报:https://epaper.xmrb.com/xmrb/pc/con/202405/12/content_24986.html
海西晨报:http://dzb.sunnews.cn/html/2024-05/14/content_82149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