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福州大学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喷灌校园绿地。本报记者 包华 摄

2022年,福建省在福州大学城片区先行创建节水型高校示范区,2024年福州市水利局与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和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合作,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实现节水精细化管理。

作为福州市高校节水联盟的一员,福州大学自2022年落地高校合同节水试点项目以来,全校每年节水量超90万吨,人均用水量从2019年的84.7吨/人降至2023年的53.9吨/人,节水率超30%。

在榕高校到底有什么节水秘诀?在“中国水周”到来之际,记者进行实地走访。

大数据节水 跑冒滴漏一网打尽

“供水设施都比较隐蔽,我们在福州大学进行了供水管网探测后,建立了DMA分区计量漏损监测模型,构建智能化的高校节水监测系统,只要有‘跑冒滴漏’,系统第一时间就能监测到,不到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处理。”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总工陈赞标告诉记者,原来,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都只能靠人为发现,一个DN15管子上的漏点,从漏水到发现漏点可能要一年的时间,要是没有及时处置,一年可漏掉9700吨水。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发现用水异常,会短信通知指定人员跟进。如平时师生发现某处故障,也可通过报修系统拍照上传后,平台会及时通知相关维修试人员处理。监控室的工作人员也能通过实时水量在线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

“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学生或老师反馈,再去问题区域检修,有时候还会找不到毛病,具有滞后性,非常被动。”福州大学后勤处水电科负责人陈良彪说,现在有了大数据监测,哪里用水异常,哪里跑冒滴漏,在平台上都一目了然,既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又保障了用水安全。“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学校已修复超300处漏点,极大地降低漏失量”。

雨水再利用 为校园绿植“解渴”

来到福州大学樱花园,映入眼帘的是樱花树和郁郁葱葱的绿化植被。分散在绿地上的喷头由物联网智能化控制,根据不同的植物对水量的需求,为每一块地量身定制浇水的时间和水量。绿地上每个喷头都有编号,在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开关,实现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为校园绿植解渴的水,都来自回收利用的雨水。

“雨水作为非常规水,是可回收利用的一大水资源。”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校将池塘湖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滤、消毒后,用于校园内约2.5万平方米的绿地喷灌。

这套湖水(雨水)利用喷灌系统是福州大学节水监测系统的子系统之一。“遵从‘合理利旧、充分利用’的建设思路,把学校现有的湖泊作为蓄水库,通过多介质过滤器、紫外消毒器、雨水回用加压出水泵组等工艺设施,打造一个完整的雨水回用空间。仅这一项预计一年节水6000吨。”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工作人员说。

管网改造 校企联合共享节水效益

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占地面积约3300亩,光是数十幢教学楼、学生宿舍和十余个食堂,就有几百个的用水出口。

“学校原供水管网供水设施陈旧、漏损率高等问题,一度相当突出。”陈良彪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设施陈旧带来的浪费,该校全面检查评估校园用水设施,更换淘汰、陈旧设备,通过改造卫生间、更换龙头、升级水嘴花洒等,升级改造约2.7万个用水终端。

记者现场观察到,和普通的水龙头相比,经过节水龙头出来的水滴更小,雾化的更充分,但并没有让水流变小,影响到用水体验。“我们遵循的理念是‘于无声处去节水’。”陈赞标说,这些节水设备不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体验感。

节水是长期工程,要做时间的朋友。为了通过政策杠杆激活市场活力,福州市水利局还积极推动高校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合同节水协议,采用效益分享、效果保证等模式分担改造成本,共享节水收益。目前,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4所高校率先试点,累计投入超千万元,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高校参与的协作机制。

“项目资金全部由节水服务企业投入,校方零投入,节约水费按双方约定比例分成。”同样实施了合同节水项目的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国买说,这个项目不仅保障了全校师生的用水需求,还节省了用水计量系统建设、用水监控平台研发建设、给水管网分布勘测等300多万元的建设费用,以及每年100多万元的物业、管网维修费用开支。自2019年合同节水项目实施以来,福建理工大学旗山校区节水率超50%,实现日均节水量超3000吨,年节水量约110万吨,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福州日报: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5/20250326/20250326_008/20250326_008_6.htm

上一篇:【央广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下一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福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解答学生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数统“方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