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立足自身良好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三分靠渔、七分靠旅”,莆田湄洲岛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选择“绿色、低碳、智能、宜居”模式,率先完成全国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双碳”规划。
去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支持莆田市湄洲岛加快建设零碳示范区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推进莆田市湄洲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推进湄洲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第五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暨第三届零碳城市峰会上,湄洲岛被授牌认证为零碳岛屿标准试点。近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如何打造零碳岛?如何探索海岛生态实践的样本?在近日举办的莆田市湄洲岛近零碳示范区试点建设调研活动上,记者跟随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学者实地走访湄洲岛,近距离触摸湄洲岛的生态底色,透过《湄洲生态零碳岛总体规划方案》,了解湄洲岛的零碳未来。
距离零碳,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指出,海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兼具海洋和陆地综合的生态空间,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海岛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领域。
纵观全国,眼下,除湄洲岛外,还有海南博鳌的东屿岛、湖北襄阳的鱼梁洲、上海崇明的横沙岛、山东青岛的灵山岛等,都在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岛屿减碳路径。
近年来,湄洲岛围绕建筑绿色化、园林景观生态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资源化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绿色化、运营智慧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积极打造智慧零碳岛。
所谓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作为零碳岛屿标准试点,今日的湄洲岛更接近“近零碳岛”。从数据来看,2023年,湄洲岛减碳2.5万吨,约占全岛实际碳排放量的61%。
但湄洲岛的目标,是零碳岛。距离零碳,湄洲岛还有多远?
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学者对湄洲岛创建近零碳示范区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后认为,湄洲岛具备建设生态零碳岛的自然、社会与空间形态,优势明显。同时,也存在资源和供给短板,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等多维挑战。
专家发现,岛内交通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车占比不足20%;文旅领域因旅游旺季集中用电激增,峰值负荷超日常3倍,加之轮渡与景区观光车辆年消耗柴油超500吨,形成“季节性负荷+供应链碳足迹”双重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认为,湄洲岛碳减排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也任务繁重,除了充分利用岛上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之外,还要对既有的建筑进行改造。“现有建筑的改造量较大,应先做典型案例和示范项目,此外还应该制定系统化、可实施的岛则和公民守则,引导大家按照规则执行,共同朝着节能、环保、零碳的目标努力。”
日本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沈振江指出,湄洲岛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占全岛碳排量的一半。可见,建筑的碳排减在零碳岛建设中非常重要。“可以借鉴日本的零碳建筑设计,在被动设计、主动设计和工作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发力,减少建筑本身对能耗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以及对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实现节能。”
具体到建筑的改造,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黄汉民盛赞莆田民居,他提到要从传统建筑中学习,利用自然形态达到节能目的。“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简单且有效的节能方法,值得在现代建筑中借鉴。如,莆田的传统民居有凸窗和美人靠设计,这种向外突出的建筑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风达到更快速降温的效果,从而实现节能。”
(节选)
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04/08/content_44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