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每年清明,春风化雨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也带来生与死的思考。如何从容面对生老病死,拥抱有责任的生死观,是当代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记者近日深入采访社工、患者家属、高校教师等,了解福州生命教育的相关情况。

传播

拥抱有责任的生死观

对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有清醒、准确的认知,即让生前事有准备、身后事有安排,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与生死话题相关的课堂、影视作品备受关注。如,纪录片《人间世》将镜头聚焦两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记录她们生命最后的时光;电影《人生大事》关注殡葬业,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讨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这些积极的改进和有益的尝试推动大众树立更加科学的生死观。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杰长期关注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实践,所著的《何以善终: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去年出版,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中的死亡禁忌、孝道观念等对患者善终产生的影响。课堂上,王杰也时常向学生们介绍“死亡咖啡馆”“生命下午茶”等生命教育的新方式,模拟“沉船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容地面对衰老、面对死亡,学习如何与家人相处、爱或者被爱。

“生命与死亡不能割裂,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基于死亡的思考能够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对待生命、如何更好地生活。”王杰说,国内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希望随着生命教育与更多领域融合发展,当代年轻人能够有越来越多获取生命教育知识的途径,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看待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识之士呼吁,期待有更多学校将生命教育课程搬上讲台,让生命教育走入阳光下,从而看到生命中更多可能性,更好地体验生命之美好,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节选)


福州日报:https://mag.fznews.com.cn/fzrb/2025/20250407/20250407_002/20250407_002_3.htm

福州新闻网:https://wm.fznews.com.cn/dzwm/20250407/67f3816072aa3.shtml

上一篇:【福建日报】如何打造零碳岛?

下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青年学者:心系家国 激扬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