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校园原创 » 正文

校园原创:

故乡的桥

发布日期: 2009-10-14    作者: 郑百灵    阅读:

                                                       

 

这是一座我称之为家乡的城,这是一条承载着我全部成长记忆的江。祖祖辈辈的漳州人同饮着九龙江水,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在如歌的岁月里,我喝九龙江水长大,看家乡桥的变迁,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八十年代,我家住在九龙江畔南岸。儿时的记忆,因为有江的缘故,桥便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横跨九龙江两岸与市区相连的有三座桥,中山桥作为九龙江西溪上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桥梁,有800多年的历史,老骥伏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充当着沟通九龙江西溪南北两岸的重要角色。每天,爸爸骑着自行车把我从中山桥的一端载到桥的另一端上学,我坐在车上,看着桥上行人步履匆匆,桥下渔民悠然生活。


  我留恋桥下的风景,目光常常掠过桥面,津津有味地看着桥下九龙江边高挽着裤腿浣洗的妇人和捞水浮萍玩耍的小孩。江面上渔船星星点点地分布着,一张张鱼网撒向江中,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清晨的阳光洒在江面,那样的波光粼粼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夜幕降临,桥上亮起了昏黄的路灯,桥下渔船归航,江边炊烟数缕,清歌一带渐入夜色空明。九龙江边古老与繁忙的景象是那个年代留给我最温馨的回忆。


  据说,古时位于九龙江边的漳州港是漳州城主要商贸港市。往昔水深,海水潮汐至港,是九龙江流域的水运中心。解放前,沿江流动着众多连家渔船,他们居无定所,靠捕鱼为生,被人称之为 “江上吉普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多业并举,勤劳致富。捕鱼成为他们的一种副业,也成为九龙江上一道依稀可见的风景线。


  九十年代,当我家从漳州城的南边搬到城市的东边时,九龙江便不再是日日可见的风景了。我远离了目光中绿色的飘带,却无法远离每个纠结着江上风景的童年记忆片段。岁月沧桑,江上的桥禁不住风吹雨打,市区三座大桥一座又一座濒临倒塌,年代最为久远的中山桥自然也经不住岁月的冲刷,成了危桥禁止通行。


  时光流转,2001年,当我再次看到九龙江时,与中山桥相距只有数百米的

战备大桥已经拆除,在原地上新建了国内第一座矮塔斜拉桥———新战备大桥。2008年,新的中山桥也破土动工。而旧中山桥将被拆除,引桥、桥台和纪念碑等遗址将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保留,北岸将建成观光区。爸爸告诉我,今年底,一座长366米、12米宽的步行桥,将连接起九龙江南北岸,九龙江畔将增添一道新的彩虹。


  今年初夏,我故地重游。站在新建的战备大桥上,只见车水马龙,一辆辆汽车奔驰而过,桥下已难觅渔船的身影,连家渔船的渔民们结束了长期在江上的漂泊生活,纷纷上岸定居,从事第三产业。这样的年代,路灯不再昏黄,炊烟不再升起。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漳州城已出落成为一座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


  我站在桥上,凭着灯光看着九龙江水,看着漳州城,仿佛在一刹那我看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九龙江畔曾经破旧的房屋如今高楼耸立,曾经风雨飘零的八卦楼如今重建重生,游人如织,江滨公园也被列入当地政府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之一,正在抓紧规划建设中。


  高楼、瓦房、绿水、轻舟、田园、旷野……儿时的回忆一点一点地涌上心头,似乎变得很陌生,又感觉很熟悉。静静的夜晚,我站在江边听江水拍打着桥墩,一下,一下,好似一种述说,关于这座古城六十年的变迁,关于古城中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漫步在桥头上,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远处传来了那首熟悉的歌曲《爱拼才会赢》,闽南语悠扬的声调夹杂在涌动的江水声中,仿佛是在赞颂闽南人的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赞颂我们伟大祖国建国六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乡的一座座饱经风霜的古桥已完成历史使命,一座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我们前行的道路更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