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媒体福大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福大 > 正文

热文排行

人工智能(简称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近年来,在大数据、算法、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传感器等软硬件演进基础上不断实现革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技术。2021年10月18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实现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其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人工智能将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带来全新引擎和不竭动力,激发文化产品的多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产生全新的文化创意业态和模式,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重塑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福建作为习近平同志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首先,从产业基础看,福建是全国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一直着力于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2022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485家。《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中的数据显示,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01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45.7%。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成为数字福建发展的强劲引擎。其次,从政策支持看,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2021年11月印发的《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提出,推动建设"海丝核心区数字文化长廊工程"。再次,从发展经验看,福建省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览展示和管理上、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上、在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模式上、在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以及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数字文化发展核心圈。此外,福建省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蜚声海内外的多元文化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都为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创新元素。

然而,从整体上看,福建省在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一是产业政策亟待完善。从目前产业政策看,主要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化建设政策,第二条是文化产业政策。两条线虽说也有交集,但在如何促进二者深度融合方面,缺乏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和保障措施。从我国目前出台的政策法规看,更多聚焦在产业层面与技术层面,尚缺乏对社会问题与人文伦理的关注。二是发展状态亟需提升。从目前发展状况看:一方面,福建省数字文化产业主要还处于运用VR、AR、3D裸眼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大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阶段,尚未较大规模地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文化大数据的识别、挖掘、加工与深度利用,重塑文化产业的业态与价值链。因此,文化创意产品多呈碎片化状态,产品在内容、形态上的创新度低,同质化、低质化特征明显,个性化的产业属性也无法充分实现,缺少标志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技术、关键共享技术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也限制了其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和融合。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福建文化产业在整合文化、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方面还有短板,难以形成文化性人才、文化性科技、文化类项目等;策划、包装、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的能力不强,加之相关产业间缺乏高效互通的对接平台,社会交易成本较高,使得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未能高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未能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强大动能。四是专业人才匮乏。首先是人工智能人才的缺乏。其次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传统的院校式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成为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最后是人工智能文创人才紧缺。人工智能文创人才既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也要熟悉文化产业的创意性与文化性,还要深谙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交融的社会性与法律性,其复合型、综合性更强,对于福建乃至全国而言,都显得更为紧缺。

与自身拥有的优势条件相比,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理想。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人工智能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抓手。因此,在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方面,福建文化产业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才能赢得先机。

一是增强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势必要成为科技前导性产业,技术装备创新是文化产业从遮蔽到解蔽过程的必要条件,是激活产业发展的原生性动力。对此,福建省要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布局、示范应用、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实现在2025年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深度融合和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是提升文化内容创新品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优质的内容之上,人工智能赋能后的文化产业,文化内容创新仍然是其立身之本和灵魂所在。为此,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福建当地丰富文化资源和文化内容进行激活和重塑,提高内容创新的高效性与精准性,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提升区域文化创意品牌价值。要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与用户平台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反哺内容生产和创意的优化,建立起内容生产、平台分销、用户消费的非线性关联的关系网。要将主流伦理价值嵌入文化内容创新过程中,推进人工智能的"人文"化;在核心价值维度,遵循机器道德、机器伦理和国家主流价值的一致性,利用人工智能凝结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形成主流价值的包容力、吸纳力、整合力,并与新兴的智能文化高度融合,共生共长。

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复合型人工智能创意人才的集聚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未来空间乃至产业发展的高度与层次。为此,要研究面向相关领域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奖励政策,引进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创意大师和领军人物;充分利用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以"高校—企业"交叉培养、岗位轮换训练等方式,为文化产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意型人才队伍培养梯次结构;在创意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并为创意人才提供创意产业创业教育、创业投融资等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人工智能赋能后的文化产业势必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配套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进行引导和规范。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出台一系列扶持性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出台一些规约性政策措施,如完善数字内容以及原创设计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定人工智能监管与人工智能责任的规范制度,出台培养公民大数据意识与关注数据权利的制度,出台人工智能参与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法人资格、著作权的定性与价值伦理的相关制度。此外,要针对人工智能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技术伦理以及其他新问题、新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FJ2021XZZ007)阶段性成果]


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206/07/content_186859.html


上一篇:【中国石化报】福建石油拓展“朋友圈”紧抓发展新机遇

下一篇:【泉州晚报】匠心传承 开拓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