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州大学新闻网

搜索

您的关键词

校园观察

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观察 > 正文

热文排行

近日,河南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在媒体宣传之下,这场 50 公里的青春狂欢让不少人动容。“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郑开大道上学生们的口号声响彻着洒脱与蓬勃。然而,社会舆论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短时间内涌入城市的骑行大军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那么,“夜骑开封”的行为为何会造成持续的讨论?作为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呢?

夜骑开封这一现象的不可控化,媒体的渲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

资料显示,“夜骑开封”这一行为最初源于一则郑州大学生为吃上一口热乎的灌汤包,决定4小时骑行直奔开封的视频。视频迅速在网络走红,并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与效仿。单看视频内容,确实能感受到激昂、热血、无畏的青春感召力,也正应了前段时间某脱口秀选手一句“Passion”的呐喊。社交媒体随即抓住了这个热点,进行二次加工和大规模传播。

原视频的本意是想展现正向的青春剪影,然而,新媒体时代的视频质量良莠不齐,不少人为博流量不惜捏造不实信息,大数据推送加剧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一键即达的同时,也存在真伪难辨的窘境。意气风发、尚未形成系统批判思维的大学生渐渐被打着青春旗号的社交媒体推送迷了眼、入了兴,大部分人只看到了社交媒体所呈现的热血、冲动,却忽视了骑行背后所涌现的一系列问题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除了媒体的渲染作用,大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之外冒险体验的向往也称为某种驱动因素。除了按部就班的学习、上课、生活,视频中主人公张扬明媚的青春令人眼羡。骑行到达开封之后,市民们的夹道欢迎,多个景区的免票活动,志愿者的宠粉接待……这一切都让骑上共享单车的大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夜骑的旅程在无形中成为了大学生增加人生经历、体验另一种生活的途径。

然而笔者认为,青春的狂欢理应适度。从硬件上看,共享单车是为城市短途骑行设计,本来就不适于长途骑行,夜间骑行之举更容易诱发数不尽的安全隐患。从社会交通方面考虑,上万人的骑行大军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城市,难以即时疏散,不仅会给社会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被停放甚至丢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共享单车更是成为难以清理的城市负担。11月8日,金水东路就因过载的共享单车流量被迫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城市在积极响应大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要为后期的运维、疏导、整治付出高昂成本。

青春的热情可以迸发,却绝不是不顾他人、不考虑社会责任的横冲直撞。当前,舆论对骑行大学生进行批评的大部分声音来自于对扰乱公共秩序的不解。笔者认为,大众并非不能接受大学生尽兴体验生活,而是不能接受他们只顾自己一时兴起,不承担后果和责任的顾此失彼。

对大学生来说,“夜骑开封”不仅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更是举社会之力构筑起的“乌托邦”。深夜郑开大道城管部门连夜设立的接驳点、志愿者的热情招待,亦或是交警们连夜驻守的身影,这些都应当被记住。20岁少年的青春里有恣意飞扬的旅程,也要有敢于挺膺而出的担当。作为青年,成长的背后,应是敢做、敢负责。我们敢于大胆地去付诸实践,却也要有为此承担后果的决心。

事实上,骑行不必扎堆,夜骑也并非是青春活力的唯一证明。笔者以为,青春的实质是敢想,敢做。除了郑开大道,我们不设限的青春还有很多可以寄托的地方。只要我们合理规划、适时出行,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值得我们出发体验。所谓青春,不必靠一场声势浩大却虎头蛇尾的活动来印证。我们的青春还有更多样的展现方式,而这一切都值得好好探索。(829-3)

下一篇:【时评】“考证热”≠安全感